千亿贴息贷款谁将获益?医疗影像设备仍为“头号玩家”
炒股就看,头号玩家权威,千亿专业,贴息及时,贷款全面,将获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益医
近期,疗影国家出台1.7万亿中央贴息贷款,像设其中2000亿流入医疗设备更新,备仍吹响了医疗器械设备新基建的头号玩家“集结号”。这也给了深处集采漩涡中的千亿医疗器械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
利好消息发布后,贴息A股医疗器械板块连日大涨,贷款(688271)、将获(300633)、益医(300760)、(603987)、(688016)等一度涨幅领跑。
解决医院设备采购融资难问题
浙江某民营医院集团负责人冯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集团旗下一家地方医院在贴息贷款政策下发的当口正巧赶上采购医疗器械设备,很快就接到地方银行的电话,主动提供贴息贷款。
“因为正好是要采购这些设备,所以免掉利息对我们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冯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于目前经营仍处于较为艰难时期的民营医院而言,采购大型的医疗设备是一笔很大的基础设施成本的投入,能得到实际的资金成本方面的优惠,意义还是很大的。”
山东某民营医院投资人李冰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道,再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支持年限(3年)内的贷款利率不高于3.2%,不低于2.5%(财政贴息水平)。如果一家医院购买2000万的设备,按照两年贷款来算,那么每年省下的利息就是50万至70万,两年省下100万至150万。
“医院采购设备的直接好处是增加了医院的竞争力,在贷款允许的情况下,还是有医院愿意采购设备的,我们的医院就有申报。但如果一些医院经营状况不好,如负债率过高等,银行不批准,那是另一回事。”李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他同时提醒称,贴息贷款政策的初衷是好的,能够促进医院提升诊疗水平,但是对于医院而言,也应该量力而行,尤其是民营医院。“这个政策为医院提供了操作发挥的空间,毕竟能够得到实际的资金支持,作为医院来说,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政策,毕竟购买设备是要增加投入和负债的,钱还是要还的。”李冰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沙利文大中华区医疗组执行总监朱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22年对于实体经济是艰难的一年,并且融资难的态势加剧,贴息贷款政策的出台迫在眉睫,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朱毅认为,医院是社会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将成为该政策的受益者之一。除了民营医院以外,公立医院的获益也很明显,这是由于公立医院的资金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财政补贴和贷款,该政策能够有效解决医院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降低医院的资金成本,促进医院设备更新升级,以更好的服务广大病患。
“大型三级公立医院当然实力雄厚,各种医疗器械设备齐全,因为患者聚集在头部医院,所以不管贴不贴息,这些医院总是要采购设备的。”一位医疗系统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所以这次的贴息贷款政策可能惠及更多的是医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基层公立医院。”
上海某大型三级医院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由于我们是卫健委负责预算的单位,过去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设备的投入都需要自行购买,如果确有需要采购设备,是可以考虑贷款的,通过这次的贴息贷款的政策,我们确实也是可以购买一点设备的。”
上海另一家大型三级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有不少医院都申请了采购,我们还在评估中,毕竟采购一台先进医疗影像设备的成本很高。”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大型三级医院虽然规模大,但是负债也很严重,对于采购设备的决定都非常谨慎。以郑大一附院为例,有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该院结余不到10亿元,占营收比例不到5%。
“我们医院会倾向于和一些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这样企业的设备就可以免费投放到医院,省下一大笔费用。”上海某医院科研处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例如我们就在与某国产医疗影像设备巨头公司准备合作共建实验室。”
上海某大型三级医院放射科主任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关键的问题在于需求,购买设备是按需求来的,有需求就买,而不是因为有了贴息的政策,没有需求也非要背债去购买,没有必要。”
影像设备厂商最先获益
在李冰看来,贴息贷款政策最直接和最先的受益者应当是医疗器械设备制造商、经销商等,而非医院。“这意味着厂商的市场有大幅增长的空间。”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另一些投资人也认为,因为医疗器械新基建被提上日程,沉寂一时的医疗器械行业可能会焕发新生。“过去市场对医疗器械新基建领域确实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度。”一位医疗器械投资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现在贴息贷款政策撬动了这个暗流涌动的市场。”
朱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政策将此次贷款的使用方向限定在开展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科研转化等医疗设备购置,对应起来看,将主要利好影像、IVD、监护、康复设备等领域。”
跨国巨头最先“点赞”贴息贷款政策。GE医疗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期,我们关注到国常会确定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扩市场需求、增发展后劲的决定,并且卫健委率先发布通知确认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这无疑为医疗健康领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利好整体国产医疗装备产业。”
GE医疗称,对于一系列贴息、贷款组合拳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医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加快企业设备和产品的创新迭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医械制造业的整体发展,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对于中国医疗器械装备高质量发展之路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GE医疗已经在中国本土研发、生产并向市场投入超过100款产品,覆盖最高端的256排CT、3.0T磁共振、妇产、心脏、全身超声和呼吸机、麻醉、监护、心电等一系列创新产品。
也有跨国医疗器械设备厂商表示,应更加理性地看待政策的利好。“现在还很难去评估这个政策对我们的业务到底能够产生多大的利好,要等最终结果出来了才有定论。”某欧洲跨国医疗影像设备公司中国区总裁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贴息贷款的整体政策是利好的,毕竟短期内,有助于推动有需求的医院尽早地购买或者更换设备。”德国某大型重症医疗设备厂商一位中国区高层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但是我们也应看清,这些需求只是提前释放了,毕竟设备不是高频采购商品,不像耗材,现在买的多了,未来可能就会买的少一些。”
不过根据一份业内流传的内部文件,对于未来需求减少的担忧似乎没有必要。“可能有部分设备会提前购入,但随着医院设备采购而增加的人员和人力投入,接诊能力也会逐步增加,带来新的医疗需求,这又反过来促进医院对新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一份相关部门内部访谈纪要中写道。
“我认为作为医院而言,他们更倾向于采购一些回本周期更短的医疗器械和影像设备,例如CT、磁共振、彩超、IVD、监护仪这些设备,因为有大量的患者需求,而对于诸如手术、基因测序仪等投入较高又难以回本的设备,医院的需求可能不会那么迫切。”资深医疗器械行业人士张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某跨国基因测序设备厂商中国区高管顾欣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医院采购设备的类型与临床上的认知密切相关。“至少在目前阶段,临床诊断使用基因测序的需求还相对比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基因诊断是一门较新的学科,了解这种新技术的临床医生并不多,另一方面也与成本有关,如果未来基因诊断可以纳入医保,那么需求就会显著增长。”顾欣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创新技术设备需求待释放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尽管一些大型三级医院医院正在积极推动研究型医院的建设,加强科研能力,但是在基因治疗等新兴前沿技术方面的医疗人才储备仍处于早期阶段。
“一些医院比较重视科研,院长本身也是院士,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对这些新技术进行早期的布局,但更多医院带头人的认知也仍然缺乏,再加上目前经济方面也面临挑战,对于非必需的设备的投入就会不那么积极。”顾欣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一位上海大型三级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领域可能会用到一些基因诊断技术,但是整体来说用得很少,用处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不过情况也正在发生转变,随着越来越多科学研究证明基因对于疾病产生的影响,未来由基因诊断推动的精准治疗必定会受更大关注。“例如结构性心脏病,现在的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发病是与遗传相关的,随着相关研究的推动,精准治疗一定会成为未来的趋势。”顾欣说道。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的贴息贷款除了能够释放临床方面的一部分设备需求之外,还有助于加速国产医疗器械设备的发展。
“目前处于国家大力扶持国产器械产品的历史机遇期,我认为医院在采购国产器械设备时,可能会得到更大的支持和鼓励。”业内人士张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联影医疗日前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公开响应了医疗设备新基建。“我们针对时间紧、规划难的贴息申请,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多元化场景的定制服务。”联影写道。自联影医疗今年8月底上市以来,股价稳中有升,目前市值超过1600亿元。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国产手术机器人在国内获得NMPA批准上市,市场相信贴息贷款政策也将刺激这一新兴领域技术设备的需求。例如微创医疗自主研发的首款国产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在不久前获得NMPA的批准。
已有某国内头部手术机器人厂商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自贴息贷款政策发布以来,医院采购手术机器人的热情较过去更高了。
沙利文大中华区医疗团队高级咨询总监蒋腾飞认为,在手术机器人方面,中国企业可以结合本土市场的优势,在融入AI智能化等方面发挥创新能力。“近年来,在专业的手术器械方面,中国市场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品牌,例如腔镜/骨科手术机器人,未来这些企业如何发展值得关注。”蒋腾飞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现在看来,中国的集采政策将会长期持续下去,这就要求医疗器械公司研发出更多创新和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产品,并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成本,服务于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张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加快创新、做大做强的政策。上个月,国家医保局在对外发布的《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955号建议的答复》中明确表示,“创新医疗器械暂不纳入集采”,要在集采之外留出一定市场为创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空间。
但在国产医疗器械领域,产业链仍然存在低端产能重复,生产资源浪费等问题,和世界先进水平还客观存在着差距,很多产品还需要接受市场的考验。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技术攻坚,逐步突破高端设备核心技术壁垒,提升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国产化率。以目前高端的医疗影像产品为例,目前国产化率不足10%。
咨询公司Ipsos医疗行业医疗董事总经理崔晓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国内厂最开始都是从事一些比较低端的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过去几年,随着国家倡导的自主创新研发,一些厂商也开始研发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但是核心零部件仍然依靠进口供应链,比如CT设备的球管、探测器等零部件。这导致的问题就是采购费用高,在达不到一定量的时候,企业没有议价权,因此连年亏损。”
崔晓波表示,尽管现在一些头部本土医疗器械厂商针对某些核心部件,也参照国外企业做一些自主研发,但医疗设备组装起来是一回事,在临床的应用过程中好不好用是另一回事。“尤其针对于有些参数的设定,因为国际品牌有大量在海外前期的研发或者其他市场的经验再拿到中国市场来,在这部分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文内冯建、李冰、张猛、顾欣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热点)
-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3日晚间消息,据报道,随着美国的“科技大裁员”愈演愈烈,谷歌的员工也坐不住了,认为他们有可能就是下一个受害者。到目前为止,谷歌尚未受到美国科技行业大规模裁员的影响。但种种迹 ...[详细]
-
1月8日8时,天边刚刚露出一抹鱼肚白,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姐告区内的国门广场上已是人头攒动,簇新的五星红旗伴随着国歌缓缓升起。“开关!”在接收到瑞丽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站长对口岸各岗位民警统一下达的开关指令 ...[详细]
-
今年首单“A吃A”,股民不买账,地产龙头跌停!智慧灯杆助力,车路协同大脑将上路应用,概念股出炉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来源:数据宝智慧灯杆行业加速发展,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早盘三大股指均上演冲高回落。贵金属、券商及金融软件股震荡走强,白酒、一体化压铸等盘中轮番 ...[详细]
-
1月8日起,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北京、广州等地纷纷迎来了 “乙类乙管”方案实施后的首架入境航班。根据规定,旅客无需经过全员核酸检测和“5+3”隔离,即可自由离开机场。一名乘机抵达广 ...[详细]
-
FTX事件或将引发加密货币机构“破产潮”,以太坊等货币持续萎靡
智通财经了解到,Sam Bankman-Fried创立的一度强大无比FTX帝国垮台引发的加密货币危机持续发酵,加密货币价格本周继续陷入困境。最大规模加密货币比特币在两天内下跌约4%,排名第二的以太坊下 ...[详细]
-
2022年国债发行近9.7万亿元 专家预计2023年发行规模或适度扩大
本报记者 包兴安2022年国债发行规模大幅增长,Choice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全年国债发行规模达96916.97亿元,同比增长42.6%。专家预计2023年国债发行规模会适度扩大。1月6日,财政 ...[详细]
-
□本报记者 王辉随着春节长假临近,A股市场虎年的交易已进入倒计时。元旦以来,A股市场主要股指持续震荡走强,市场情绪显著回暖。展望虎年A股收官表现,多家金牛私募机构均抱有乐观预期。不仅包括对相关政策优化 ...[详细]
-
每经记者 张明双 每经编辑 陈俊杰 在能源紧张趋势下,中国取暖器出口欧洲出现爆单的新闻屡上热门,国内取暖器企业也迎来一波销售增长行情。正在申报挂牌新三板的宁波瑞能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能智慧) ...[详细]
-
本报记者 曹卫新一度吸引近百万人围观,经过3000多次出价,历时5天5夜,从335万元起拍价起步,最终以20亿元成交价收尾的天价锂矿控制权争夺战时隔6个月卷土重来。阿里资产破产拍卖平台显示,2022年 ...[详细]
-
■ 社论随着“乙类乙管”相关措施落地生效,久困于疫的日子就要结束了,人们可以重新打拼了。零时,黑龙江正式恢复绥芬河公路口岸旅检通关,香港实施首阶段“通关”,港澳码头、机场、港珠澳大桥不设人数限制,首都 ...[详细]